4月6日,记者在山东邹城市张庄镇采访时,镇党委书记孙惠平谈起他们的“民情恳谈室”,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去年春上的一天,徐岭村的徐庆洋老汉,背着铺盖卷儿和干粮要到市里去“上访”,走到仙桥管区门口,他突然想起了“民情恳谈室”,于是走了进去,气呼呼地对管区书记高计文说:“我对土地调整有意见,今儿我先和您谈谈看管不,要不俺这就去城里找市长!”高计文把徐庆洋让到座位上,说:“老徐,我正要去找你哩,消消气,咱俩好好谈一谈。”两个小时过去了,老徐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。最后,他对高计文说:“高书记,现在俺同意动地,补偿也不要啦,以后有嘛事俺再来找您谈!”说完背上铺盖卷回了家。孙惠平讲完这事深有感触地说:“民情恳谈制度,是用教训换来的。”
1996年6月24日,张庄镇将军堂村因超标准提留,与群众关系紧张,发生了一起爆炸案。1997年初,邹城市委、市政府对张庄镇党委政府班子进行了调整。
面对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,新一届镇领导班子开始深深地思考。他们从分析干部作风到镇情、村情、民情,发现了这样两点:一是镇村干部作风浮漂,见了群众绕道走,怕群众;二是群众只见干部要粮要钱不服务,怨干部。一个“怕”,一个“怨”,干群之间少了交流,没了对话,隔阂日渐加深,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和群众见面,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也传不到干部的耳朵里,思想政治工作被束之高阁。
如何走出困境?经过讨论,镇党委、政府一班人达成了共识:必须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总抓手,通过察民情、办实事,让思想政治工作“灵”起来,以此密切干群关系,开创全镇工作的新局面。
镇党委、政府大胆创新,于1998年初在全镇实行民情恳谈制度。明确规定镇村两级每两个月定期和群众恳谈一次,群众有事可随时到镇、村民情恳谈室恳谈。镇党委、政府还聘请了100多名有威望、有能力、敢于直言的民意代表,让他们收集反映群众意见。386名镇村机关干部,每人联系30户左右的农户,以此为“民情责任区”,建立长期联系。每位干部都印制了“干群关系表”,群众凭上面的联系电话,可以随时和干部沟通。一方面,镇村干部丢掉“怕”字,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平等交流。这样,一方面,群众与干部交心,怨气减少,干群凝结在了一起,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了。
张庄镇仙桥村是个小山村,全村岭地浇水全靠村旁边的一座水库。几个村民看到有利可图,就以“有偿服务”为名,在放水浇地时向农户收取高价水费。
1998年8月仙桥村召开了第一次民情恳谈会,老党员杜百金一开场就提出了水库的事。当时好像油锅里撒了一把盐,大家对支部、村委会在这个问题上的软弱、失职数落了半天。恳谈会后,村领导硬着头皮上了水库,去和几个收水费的村民交涉,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答应,这事就拖了下来。转眼两个月过去了,又到了开恳谈会的时候,村干部在会场没等到一个人,派人去叫,有的村民说,俺说的事你们能办的不办,有什么好谈的。村干部们意识到:民情恳谈会不能只搞形式,要诚心诚意办实事。
村支部书记李士龙横下一条心,当天又上了水库。“发水财”的几个人一看要动真的,当时就软了下来。三天后,水库问题全部解决。心诚则灵,再开恳谈会,通知一下,群众半个小时就挤满了屋子。
仙桥村的经历,给镇领导一个重要启示:真恳谈,假恳谈,群众眼里有杆秤,民情恳谈会不仅“面对面”,更要“心贴心”。于是,镇党委出台了“民情恳谈三不准”:不准弄虚作假,糊弄群众;不准闻过不改,得过且过;不准隐瞒不报,将错就错。“三不准”约束了干部,也给了参加恳谈的群众一把“尚方宝剑”,对干部的监督力度大大增强。群众反映说:“干部真心为老百姓办事,听他们讲大道理,看着可亲,听着可信。”
熟悉民情,思想政治工作方能有的放矢。张庄镇实行民情恳谈制度,使干部对民情有了个“早知道”。东王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工作表现不错,镇党委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好干部,对她很放心。实行民情恳谈制度后,镇机关干部在与该村民意代表恳谈时,了解到她工作方法简单、办公益事业超前、加重农民负担等问题。镇党委、政府立即作了进一步调查,发现还有其他问题,撤了她的职务,调整了东王庄村领导班子,干群矛盾得到了化解。张庄镇党委抓住这件事,举一反三,对全镇41个行政村两委班子每年进行两次定期考查,让党员干部和民情代表充分发表意见,由群众对其德能勤绩进行投票考核。
民情恳谈成了“连心桥”,张庄镇党委采取多种形式,听取村民对干部的评价,及时掌握情况,发现苗头性的问题。
在恳谈中,群众针对机关干部坐汽车下村、当“走读官”、公款吃喝等问题提出批评。镇党委、政府于1999年初建章立制,予以纠正。1999年1至6月份,张庄镇有3个村招待费为零,有11个村不足200元,去年全镇比往年节约招待费五六十万元。
“办法好是好,就怕长不了。”老百姓的这句顺口溜,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。在张庄镇采访时,记者发现孙惠平头脑很清醒。他说: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去面对,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。民情恳谈会要坚持下去,需要制度来保证。
就说“十日承诺制度”吧,那就很治人。镇里规定,在恳谈中,对群众提出的问题,能答复的当场答复,能办理的马上办理,不能解决的逐级上报,在十日内给群众回复。对重大问题,镇党委、政府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解决,并以《督察令》的形式,责令有关单位、部门抓好落实。
1992年,将军堂村户户用上了自来水。1996年以后,村干部对自来水放松了管理,起初供水不正常,后来管道锈蚀断裂,逐渐成为“不来水”。村民们多次向村干部反映、要求尽快修复管道、恢复供水,但始终未能办成。
镇里实行民情恳谈制度后,民意代表又提出这个问题,并明确要求村干部对此承诺。村干部千方百计,克服困难,修复供水主管道4000多米,入户管道200多家,新增了控制总阀。去年8月,全村农户又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。
不刮“一阵风”,常下“透地雨”,张庄镇为民情恳谈建立了一系列制度:每季度对恳谈情况进行一次检查,查验镇、村干部恳谈记录和《督察令》的落实情况;为了便于群众监督,镇创办了《民情通报》,对情况进行反馈;镇村设置了民意信箱,把民情恳谈工作纳入每一名干部年度工作目标,年底进行总结评比,奖优罚劣。有一名镇干部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置若罔闻,不但拖着不办,而且隐瞒不报,镇党委查实后,对其公开曝光,并给予处分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张庄镇已有1.2万人次的群众参加过恳谈,镇村听取各类建议3300多条,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近千件。两年多来,全镇无越级上访,无集体上访;连续三年荣获“优秀党委”、“模范镇政府”、“信访工作先进乡镇”、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”等称号。
民情恳谈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张庄镇百姓的心田。